苦丁茶,这一传统的纯天然保健饮品,源自我国,被誉为“保健茶”和“美容茶”。其独特的口感,先苦后甜,伴随着清凉的感觉,不仅令人陶醉,更被赋予了清热消暑、明目益智、生津止渴等多重功效。尽管如此,饮用时仍需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享受其带来的健康益处。
苦丁茶,学名LeafofChineseHolly或BroadleafHolly,属于冬青科常绿乔木。其独特的名字来源于其果实的形状——似丁,而叶子则与茶相似,味苦。这种茶叶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被誉为“茶王”,在台湾则被称为“一叶青”。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苦丁茶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其苦甘味和寒性特点,使其能够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临床上,苦丁茶常用于治疗头痛、齿痛、目赤、耳流脓、热病烦渴以及痢疾等症状。此外,它还能帮助消食除胀、降脂减肥,是肥胖症和高脂血症患者的理想饮品。
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苦丁茶的多种功效。其中,氨基酸、多酚类、维生素等成分赋予了它生津止渴、消炎化痰等功效。同时,临床实践也证明苦丁茶在止痛、抑菌、解痉、降压等方面表现出色。它甚至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有辅助疗效,是真正的纯天然保健饮品。
识别真假苦丁茶苦丁茶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制作方法和原料也各有差异。江苏、安徽地区常采用茶叶与枸骨叶混合煎制,而四川则可能使用木犀科植物序梗女贞的叶子。市场上还常见以茶树老叶或其他树叶冒充苦丁茶的情况,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时必须仔细辨别。
真品苦丁茶,如枸骨叶制成的角刺茶,其叶片呈长椭圆状直方形,表面黄绿色并具光泽,主脉凹陷,而下面则沿边缘有脊线状突起。大叶冬青叶制成的苦灯茶,叶片呈卵状长椭圆形,革质厚实,颜色黄绿或灰绿,有光泽。这两种茶叶的体积均比普通茶叶大5~2倍。冲泡后,先苦后微甘,无青涩、辣、臭、酸等异味,且耐冲泡。
而掺伪的苦丁茶,往往掺入老茶叶或其他树叶,质地较轻,外形偏小。即使掺入2~4倍量的茶叶,冲泡后的滋味也仅略浓,口感依然清爽、醇甘。若回甘味过强、苦味弱,则可能加入了甘草或糖;若出现参味,则可能是绞股蓝或其他参类;若品出酸、奇苦、辣、焦味等,则肯定是掺杂的伪劣品。这些掺伪的苦丁茶会严重影响其原有的保健功效,甚至可能贻误治疗时机。因此,在使用时必须仔细辨别。
喝苦丁茶并非人人皆宜苦丁茶,这款外形绿润均匀、汤色清绿明亮、口感微苦滑爽的茶饮,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中老年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这款茶带来的健康。
首先,季节与体质是关键因素。冬、春季是感冒高发期,此时若患上风寒感冒,如恶寒无汗、鼻流清涕等,饮用苦丁茶可能会阻碍风寒的发散,不利于感冒的恢复。对于虚寒体质者,常感手脚不温、畏寒怕冷,这类人若常饮苦丁茶,会损伤体内阳气,加重虚寒症状。
其次,胃肠道疾病患者需谨慎。慢性胃肠炎患者脾胃虚寒,凉性食物易引发腹痛、腹泻,而苦丁茶属寒性,会加重这些症状。老年人及婴幼儿脾胃功能较弱,饮用苦丁茶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脘腹冷痛等副作用。
此外,特殊时期的女性也不宜饮用苦丁茶。经期女性气血受寒易凝滞,可能导致痛经或月经不调;新产妇则应适当多吃温补性食物,避免饮用寒性茶饮。
了解这些信息后,我们再来看看苦丁茶的中药属性。它属于冬青科植物枸骨、大叶冬青或苦丁茶冬青的嫩叶,具有甘、苦、寒的特性。在享受这款茶带来的清凉口感时,我们也需要根据自身体质情况来选择是否饮用。《本草再新》指出,苦丁茶能入脾、肺二经,发挥其独特功效。《四川中药志》进一步阐明,苦丁茶还入肝、胆、胃三经,功效更为广泛。
苦丁茶不仅能疏风清热,还能明目生津。对于风热头痛、齿痛、目赤、聤耳、口疮、热病烦渴、泄泻、痢疾等症状,它都有显著的疗效。
《本经逢原》中记载,苦丁茶能止痢,为肠胃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医林纂要》则指出,它还能治疗天行狂热,为患者带来清凉。《纲目拾遗》中提到,苦丁茶能逐风、活血,甚至有绝孕的功效,但需注意使用。《本草再新》阐明,苦丁茶不仅能消食化痰,还能除烦止渴,利二便,去油腻,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帮助。《本草求原》中记载,它能清肺脾,止痢,清头目,为多种疾病提供全方位治疗。《中国医学大辞典》进一步指出,苦丁茶能散肝风,清头目,治疗耳鸣、耳聋、聤耳流脓等症状,同时活血脉,凉子宫。《四川中药志》总结道,苦丁茶能清热散风,除烦解渴,是头痛、齿痛、耳鸣、目赤及食滞有痰患者的理想选择。
然而,脾胃虚寒者慎服苦丁茶,经期女性、肠胃不好等人群也不宜饮用。此外,长期饮用苦丁茶可能对男女的生育造成影响,使用时需谨慎。特别是《本草纲目拾遗》和《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提到的绝孕和凉子宫功效,更需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