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枸骨叶 > 枸骨叶价格 > 正文 > 正文

原创首发俞伦平诗性山水都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7 18:15:37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诗性山水都

俞伦平(安徽)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为当涂县大青山手书了“第一山”三个大字,这笔力万钧的“第一山”三字碑文石刻静静地矗立在大青山南麓去谢公祠的山坡上。一日,天气骤变,狂风大作,其中的那个“一”字突然挣脱而出,化作一条苍龙,在大青山上空盘旋飞舞,电闪雷鸣之中,驾云腾雾而去……

这是一个有关当涂大青山的神话传说。现在,大青山已经没有了原来“第一山”碑刻印迹。可是,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终南山古观楼说经台上的“第一山”还有当涂大青山“第一山”纵逸飞动的神韵。

大青山

当涂大青山屹立于长江南岸,我在老家远观,这山就像晴空之下从地面升起的巨大青蓝色的色块,色块之巅白云悠悠,缥缈灵动。小时候,我就感觉大青山很神秘,总想去探索这神秘之山。

这次虔诚地去大青山以了却自己的心愿。还好,车能带着我从大青山西麓蜿蜒上山。

大青山主峰有五座山峰,称为“五贤峰”,以此纪念诗人谢眺、李白、郭祥正、王居岩和王逢等诗人。

站山顶远眺,长江像是一条苍茫大地上的宽幅玉带。碧青的姑溪河和青山河从大青山北面和西边欢快经过,旷野上阡陌纵横,田畴如茵。俯视,云雾缭绕,林木秀美,山势峻峭,波光如烟;近观,鸟雀群飞,溪水潺潺。山水与天空遥相呼应,景象十分壮美。

壮美的大青山,从古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南唐著名山水诗人谢眺称之为“山水都”。诗仙李白在《日夕山中忽然有怀》写道:“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

然而,大青山的壮美只是诗的背景和底色。米芾赐当涂大青山“第一山”真正意涵是大青山的山水与诗文化的相互交融。

在大青山高耸的山巅,有一粉墙灰瓦的寺庙,名曰“云雾寺”,该寺古朴典雅,虽位于山巅,但香火旺盛。云雾寺旁有一清泉,名曰“龙口泉”。泉眼边矗立一块峻峭巨石。相传,李白常来大青山顶峰,卧在这块巨石上独酌,此巨石因此而得名为“醉石”。“醉石”的上方石缝中长着一棵青松,这是大青山极具意象的邀月松。邀月松郁郁苍苍,枝干分布整齐、和谐,唯有一枝向东南方伸出,状似李白举杯邀月共酌同欢的姿态。面对此景,想起李白的《月下独酌》诗,这首诗前四句是“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如三人。”此境此景,只有青山明月能成为李白的衬托,其它物象都已抽象成寓意。

在回味山顶诗意的同时,也感叹邀月松的坚韧和顽强。在山顶营养分十分匮乏,面对狂风暴雨和烈阳寒雪的摧残,邀月松还能傲然挺立于青山之巅,这恰似诗仙李白的傲骨,这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

晚唐诗人杜荀鹤诗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道出了青山风景与诗仙李白的交相辉映。

太白祠

李白在颠沛流离的生命旅程中,最后流连于当涂的山山水水,直到终老当涂,为当涂山水留下了五十三首诗文。

史料记载:公元年,李白在当涂龙山故居养病,死后葬于当涂城南约5公里的龙山。李白垂危之时,枕上托付手稿,请李阳冰编辑作序,赋《临路歌》而卒。公元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伦之子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一生低首谢宣城”,“宅近青山同谢眺”的遗愿,将李白墓由龙山迁往青山西麓谷家村旁,与谢公祠相近。并刻碑记载其生平,碑铭“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传该碑铭还是杜甫所书。

太白墓前有太白祠。太白祠以寻常眼光观之,外观并无格外夺人眼球之处,素白粉墙,黑灰瓦顶,青砖匍地,耸脊飞檐,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然而,要领略其超越的意境,必须走进祠的内部。

迈步进祠,迎面耸立着一尊汉白玉李白塑像,塑像侧身而立,左手按剑,右手后垂,双眸含慧,胡须飘逸,再现了李白仙人道骨。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游览青山,凭吊李白。所以,祠内名人的楹联匾额众多,最为珍贵的碑刻是公元年宋代孟点重刻范传正书碑,“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碑文刻“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对李白的家世、生平、诗歌成就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郭沫若研究李白时曾多次引用该碑文字。最具代表的楹联是两边抱柱上悬刻的当代大书法家赵朴初手书楹联;“扬波喷云雷,笔落撼五岳,举杯邀明月,垂辉映千春。”

现在太白祠游人如织,游人中不仅有文人墨客,更多的是寻常百姓,可见李白的诗篇和李白本人都已扎根在民众心中。看着祠内李白的塑像,我好像看见了李白站在大青山之巅头戴唐朝的“幞头”身穿唐朝的“峨冠博带”,一手捋髯吟诗,一手举杯邀月的豪迈气势;又好像看见李白泛舟青山河上,立船头,双手抄后,仰望青山吟诗的神态。

谢公祠

欣赏大青山壮美风光,赞叹诗仙李白之时,绕不开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座高峰——南齐山水诗人谢朓。当涂大青山因谢眺先后更名为谢公山,谢家山,谢家青山。山都为之更名,足见谢眺的历史地位。

谢朓任宣城太守时,酷爱大青山风光。经常畅游青山。并在大青山山南建宅而居。谢朓在《治宅》中写道“结宇夕阳街,荒幽横九曲,迢递南川阳,逶迤西山足。辟馆临秋风,敝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既无东都金,且税东皋粟。”可见谢眺对大青山的钟爱之情。后来谢眺奉调回京,进入权利中枢,遭权臣陷害入狱,年仅36岁含冤而逝。

谢公宅前还有一井,围井成池,为谢朓所凿,井水终年不竭,水味甘冷,史称“元晖古井”。传说,池中有被称为“千年红鳞”的鲤鱼。清代李澄中《游青山》记载:“观所谓谢公池者,池阔半亩许,并有赤鳞长三尺,每将下雨则跃出水面。”

古代当涂人民爱戴谢眺,在谢公宅处建祠纪念。同时,民间也产生了怀念谢眺的神话传说。如,谢公池内“千年红鳞”之说;如,建祠时谢公井中连续冒出许多巨大木料,足够建造99间房屋之说等。

谢公祠后有一名为广化寺的古庙,广化寺中有“华东第一”的石佛,石佛高3.6米,庄严肃穆,神态安详,是依山凿刻而成。

谢公祠背依大青山,面对青山河,祠四周苍松林立。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南望平野极目,而环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处也。”

李白在唐天宝十三年写的《姑孰十咏?谢公祠》中写道:“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读之就别有一番心酸滋味。

谢眺诗歌成就历史早有定论。他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创作诗歌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杜甫说“谢眺每诗篇堪诵”,李白更是仰慕谢眺,发出“一生低首谢宣城”的感叹。谢眺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桃花园

大青山东麓有一美丽去处,名曰桃花园。桃花园位于桃花村周围,方圆万亩,连绵十几里,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遍野的桃花争相盛开,粉红色的桃花在大青山脚下蔓延,一株株梨树和杏树也开放着洁白的花点缀在粉红色桃花之中,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粉红色的桃花相映成趣,花香扑鼻,美不胜收。李白晚年常在此赏花吟诗。现在,各地游客无不陶醉其间。桃花村内自然风光奇特,民风淳朴。园内有桃花潭、阳冰湖,两口山塘绿水潋滟,数万只白鹭常年栖息在山林中,南北二三百亩荷塘绽放荷花笑迎八方来客。所以,又有“世外桃源”之称

乍听桃花园此名,我心中一惊,脑中自然浮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然而大青山的“世外桃源”非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虽美,但脱离现实,只是梦境。可是大青山的“世外桃源”景更美,却是造福人民之园,美化生活之园。每年举办的“桃花节”和“采摘节”就是大青山吸引游客的重要节日

离桃花园不远,唐代著名篆刻家当涂县令李阳冰解任后,在此处建宅,与青山为伴,以神树为邻。李阳冰故居遗址还有一棵灌木枸骨,高约10米,树冠如巨伞,在灌木之中实属罕见。更奇的是其叶有盾形、方形、椭圆形等多种形状,生物学家也难以解释。传说,这是枸骨吸收了青山精华之故。

另外桃花园里还有距今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难怪,大青山如此厚重,如此富有涵养,能吸引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书写历史。因为在人类进化的重要时期,这里就有了文明。

大青山的山水,大青山的历史,大青山的民风,大青山的一草一木一石,无不是诗人想象的源泉。

此时,我回到那林木秀美的大青山中,感觉山林草木仿佛有了水的婉柔,云的轻盈,花的芬芳,诗的意蕴。真可谓,处处有景,景景有诗。当涂大青山被称“第一山”而名副其实。

作者简介:俞伦平,男,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右腿残疾。毕业于安徽省当涂师范和全国电视大学英语专业。从事过中小学数学、外语、历史等学科教学。茶余饭后喜欢写作,作品散见微刊和纸质媒体。

推荐

一个有品位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uguye.com/ggyjg/399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枸骨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