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这一具有多种功效的草本植物,别名众多,如拉拉秧、拉拉藤等。它属于桑科,全草均可入药。在夏秋季节采集后,切段晒干,便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这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蔓性草本植物,长达数米,并带有倒钩刺,常生于沟边、路旁或荒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其身影,特别是在路旁、沟边湿地以及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更是常见。葎草具有清热、利尿、消瘀、解毒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淋病、小便不利、疟疾、腹泻、痢疾、肺结核等疾病。其服用方法也十分灵活,既可水煎汤服用,也可捣汁饮用,甚至可以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据历代医家论述,葎草对于湿热壅塞之实证有显著的疗效,同时也可作为外疡阳毒的外敷药使用。此外,它还能治疗瘀血、精溢盛气等症,并能有效缓解五淋、利小便、止水痢等病症。对于伤寒汗后虚热,葎草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药性温和,能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并具有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等功效。同时,它还能治疗失眠和痔疮等疾病。国医大师朱良春深谙葎草之妙用,他认为葎草擅长退虚热。在湿温病后期,若余邪未清、营卫未和,导致低热缠绵、自汗恶风,常以葎草配伍白薇,并结合小剂量桂枝汤,辅以清化除邪之品,往往能取得显著疗效。朱良春还巧妙地将葎草应用于肺结核低热的治疗,通过与养阴清肺的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百合、黄精及十大功劳叶等配伍,疗效显著。此外,葎草对于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亦颇有心得,其干品30~60克(鲜品加倍)的用量,有助于渗出液的吸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葎草,曾治愈数例包裹性胸膜炎。大剂量使用葎草,可驱逐胸胁停潴之饮邪;一般量使用,则可祛除经络湿热,具通邪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疗痹证。
值得一提的是,葎草不仅具有利水泄热的功效,还是治疗热淋及肾炎的效药。在急性或慢性肾炎的治疗中,若具备肾阴亏虚、湿热逗留之见症,朱良春常选用葎草。
传说中,华佗在山间采药时偶然发现了葎草。这种茎蔓缠绕、叶片翠绿、开着小白花的植物,在华佗的精心研究下,被发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神奇功效。华佗将其命名为“葎草”,并记录在医学著作中,从而让这种植物的神奇功效得以流传。
现代研究显示,葎草主要含有木犀草素、胆碱、丁香烯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对猫有二硝基酚样作用。然而,大量注射也可能导致糖尿、血尿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遵循医嘱。仅供学术研究与交流,请勿擅自尝试药物。如有兴趣深入探讨或寻求合作,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