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枸骨叶 > 枸骨叶价格 > 正文 > 正文

汉水悠悠,唐诗片羽品春意汉上生活圈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4/23 12:18:26
过去教孩子读唐诗,而今听外孙背唐诗,乃至自己品唐诗,许多时候只顾顺流而下,往往在要紧处一下子就滑了过去,不求甚解,没有下细微的功夫,这从美的角度看还很是遗憾的。对于春天的吟咏,唐诗是极多的,从有名的诗句来稍稍品味,也颇有意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写春天都的名篇《春晓》,国人凡是识字的老少,皆耳熟能详,无人不晓。这首诗的春意,至少有三层意思:一个是春天的夜里很惬意,很闲散,睡过去连什么时候天亮也不觉得,一个骨碌到了天亮,才发觉到处都是鸟啼。再是你在春天的早晨会发现,昨夜风声雨声,竟然没有感到,表明睡得真香,而风雨也不打招呼地来了。第三层意思则让落地的花瓣给占了去,那就是落花满地满园,一片春意。要是把这几句连成一幅有声的画,即诗意浓浓;还有无声的诗,就是春晨与夜晚的画面感,让人顿生美好。如果仅仅这样去理解也可以,但要是往深里稍稍引申,你会发现这首诗有惬意和闲散,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有对于花落无数的伤怀,那就是“夜来风雨声”,即时间的无序,空间的转换,你难以预料,更无法掌控,以及“花落知多少”,这里面的伤怀,隐隐地含藏在诗句中了。而如此的贯通和理解,会让你对于孟浩然的《春晓》有更深更细的欣赏,也对于诗人当时的心思和后人喜欢这首诗的意蕴有了些微的体味。这样的欣赏,比那些背过就忘的浅层次阅读,是不是更好和更有意趣?“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贺知章(约公元至年)的诗句,出自其《咏柳/柳枝词》,全文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若仅仅将这首诗当成混沌的整体来理解,那么一幅画足矣,碧玉、柳丝、细叶、剪刀也可以不管,顺口吟出而掠过其它,是不是也可以呢?当然也可以,但那就无异于囫囵吞枣,不得其味。你也好,孩子们也好,乃至孙子们也罢,让诗意飘然而去,仅得其中和其下,这不是我们多少年来欣赏古诗的一种做法吗?此刻,我们停一停,看着这样的画面吧:碧玉将柳树梳妆打扮的俏丽,因为万条柳丝纷纷垂下;那些细细的叶子被谁裁出来呢?呵呵,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它像剪刀一样巧夺天工,把春天的柳丝也好,把春天的烟景也好,都悄悄打扮了。这也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再深一点,这些剪刀般的剪裁,这些奇巧的装扮,这些一树树的碧绿,是诗人贺知章看见的吗?是原来在大自然就有的吗?还是被我们后来者无数次地领略到的呢?那就只有靠对于诗歌的品读了。这里,最为精巧的是碧玉和剪刀的想象,碧玉在说嫩嫩的柳丝,是春天的元素,而剪刀,则被上苍巧用,富有动感,天工赋物,再与柳树与春风的联袂,便有了丰富鲜明而又疏朗的诗歌意象。若是从节令来看,白居易(约公元至)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为作者十九岁时吟成,至今千古不衰,诗意浓浓,很是提神:“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的诗意与后来许多年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融为一体,很有深意,几乎不用我辈置喙。这是自然现象,也是生命的体验,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坚守,而这就是我们一般欣赏时往往会忽略的。尤其是诗的后半部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了这里,诗歌似乎更深入了一层,那就是羁旅的感觉被诗人捕捉而去,那远芳、那古道,那晴翠与荒城,还有送王孙、满别情,才将诗歌的意境圆满充沛地表达了出来。如果领略到此,就算对于那个时候的慢生活有了一点体味,那不是高速时代,更不是高铁时代,而是老牛慢车时代,是安步当车的时代,于是才有远芳和古道,也才有晴天的苍翠和荒原那边的城池,能远行到此,去送别王孙,除了萋萋满别情而外,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的生命体验!在唐诗中,对于春天的吟哦具有压轴意义的还是杜甫(公元至)。他写春天的诗歌真是极品。一首当然是《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首似乎明白如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知时节的当然是好雨,而只有是好雨,才知道时节,可想而知,那一场雨来的正是时候,因为人间盼望春雨已久,于是民间才有了“春雨贵如油”的俗语,无数人的期盼,季节的功劳,都被诗圣悲悯的双眼捕捉并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那么那些好雨哪里去了呢?是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是看不见的,是和风儿一块潜藏入夜,继而润物,乃至于细而无声,像雪落黄河细之飘然,如无边福祉之及时,富有情致,尤为细腻,写得格外传神。这些我们在读诗句的时候可能想到了,也可能一掠而过,似乎领略到了,可还是不够,因为诗歌还有后面的部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里,诗人把开阔的意向,野径、黑云,江船、渔火,早晨的红红湿气,乃至成都被花色覆盖的气势,无不奔入诗人的笔底,有了形神,也有了诗歌的丰厚意蕴。当然,时过境迁之后,仅仅对于诗歌的前四句满心激赏,也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对全部诗歌的赏析,就更加令人沉醉。与此相辅相成的另一首,是感情催悲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首对于春天的描写,既不同于《春夜喜雨》的欢乐,也不同于那一首喜气洋洋的《客至》(前四句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因为安禄山之乱,国破山河,城春草木,其中用了一个“在”和“深”,表达了诗人的悲切与人们逃离后城郭的荒凉。那么,感慨的时候花也泪奔、离别的时候鸟也惊悸,不是物我同悲吗?这是离乱的时代,这是叛贼的冲击,那么诗的后半部分,就有了对于家书的期待,烽火连三月的时候,家书抵万金,有了强烈的期盼;而那个时候家书是不容易到达的,可抵万金,于是只有“白头搔更短”(因为已经由于国破而白了头),乃至于“浑欲不胜簪了”。在这里,忧国忧民的杜甫把春天的感怀与家国情怀紧紧相连,采撷为诗,就远远地胜过了一般吟咏春天的诗歌,有了深度,有了普世的价值。唐诗是中华永恒的诗歌高峰,本文的赏诗品春亦挂一漏万。但如果我们能深一些领会唐诗,不猴子扳包谷般地前丢后扔,细一点咀嚼,慢一点进入,抑或尽可能深一些咂摸,假以时日,养成习惯,恐怕无论是对于自己、对于孩子乃至孙子,都会有更多的品诗愉悦,继而被唐诗滋养得更多更久吧。作者:朱军(年2月25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uguye.com/ggyjg/10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枸骨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