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坡上,那一片菝葜的果子终于红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完整的菝葜的果子,因为菝葜开的花是一种伞形花序,在总花梗顶端集生出许多花梗近等长的小花,这些花在花序轴顶端排列成一个圆球形,开花的顺序由外向内,等到结果以后,一个一个果子连在果柄上,围绕着花序轴,形成一个球形,样子很特别。前段时间来的时候,它们还是绿色的,现在变红了,在阳光下透着金属光泽,要是在下面给它们装上一个长柄,我的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西游记中黄眉老祖的狼牙棒。
菝葜这两个字好难,我必须要用拼音强调一下菝葜[báqiā],菝葜原来属于百合科,但是现在分类学家们整顿了百合科,百合科里的很多属都独立成科了,或者移到其它科里去了。菝葜也另立门户,变成菝葜科了,这个科虽然小,只有多种,但是世界广布,除南极洲外各大陆都有分布。在江浙一带的山野里,菝葜随处可见。在滴水岩这个地方,菝葜也分布得非常多。
菝葜是一种多年生木质藤本,所以菝葜的藤蔓看上去特别粗壮,上面长着刺,叶片非常宽大,薄革质,红色的叶脉清晰规整,干后常呈红褐色或近古铜色,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是漂亮的观叶植物。菝葜的叶子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叶子上长有叶鞘,又长着卷须。
菝葜春天开花,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有十几朵花围在一起呈球形,花是不多见的绿黄色,比较小。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六个花瓣呈两组,分为外花被片和内花被片,内花被片稍窄,你一定要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样的区别。当你在大自然中观察的时候,如果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然后在某一次游玩的时候,把你观察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一定会赢得不一样的眼神,也会进一步促进你走在观察大自然的道路上,收获更多。
关于菝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菝葜》:“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茎似蔓而坚强,植生有刺。其叶团大,状如马蹄,光泽似柿叶,不类冬青。秋开黄花,结红子。其根甚硬,有硬鬚如刺。”菝葜的生命力非常强,海拔0m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那一丛丛紫红色的铁骨棱枝,竖起锐利的钩刺,在地头旷野纵横霸道。因此菝葜还有金刚刺、金刚藤等等这样的别名。
菝葜的红色果子看上去很诱人,表面有粉霜。不过这种果子我们人类并不能吃,也说不上来有什么用处。我们总是很势利地认为大自然里长着的这些东西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人类的,所以有本草纲目,中华本草,中医学,草药学,但是这一回真要失望了,菝葜的这种红果子,就像枸骨的红果子那样,对我们没有什么具体用处,但是对鸟儿越冬很重要。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坚信在纷繁多样的自然界中一定存在着某种秩序,为了找到这种秩序,古往今来,无数植物学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寻,希腊哲人狄奥弗拉斯图可谓是第一人,在公元前多年,他就将植物分成树木、灌木、亚灌木和草本四类,年,意大利园艺大师切萨皮诺在《论植物》一书中,提出了“属”的概念,按照植物的各种果子和种子的关系,对植物进行了分辨和区别。瑞士学者格斯纳则通过对花朵和种子结构的研究,对植物进行分类。当然,在植物分类史上成就最大的就是林奈,他提出的植物分类系统是一种标准化了的分类模式,这种分类体系大获成功,使林奈获得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鼻祖”的称号。林奈之后,全世界的植物分类学家就按照一套统一的模式,对植物进行分类,对一类植物所具有共同特征,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植物学家们意见一致地把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纲。它们的基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另外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直系,主根发达,不少是木本植物,茎干能不断加粗;叶脉为网状脉;花被常4或5基数。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很少,茎干通常不能逐年增粗,叶脉为平行脉,花被常3基数。利用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图片来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uguye.com/ggygq/4148.html